「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論語·述而》

為促進社會大眾及國際友人對我國教育體制之全面理解,本平台特設此資訊整合專頁,系統性呈現台灣各級學校之校務公開資料,涵蓋教育制度架構、文化特色、行政規範及預算來源等多元面向。平台運用即時動態報表與資料視覺化技術,提升資訊透明度與可近性,期使公眾得以迅速掌握教育現況,強化政策認知與公共參與。

教育為國家之本、文化之根。透過此平台之建置,我們期盼建立一座溝通橋梁,使國內外人士得以由教育視角深入認識台灣,進而加深理解、促進交流,共創對本地人文風貌與教育理念之肯定與共鳴。

 

 

公共參與

歷經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教育改革,造就了穩固的教育體制,
身為教育優先的國家,我們應該保有公共參與的態度,關心國家時事、社會議題,在這裡,我們會不定期分享有趣的教育政策與執行狀況。

 

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一場數位學習的校園實驗

  清晨的教室,老師推著一台載滿平板的推車走進來。幾年前,這樣的畫面還很稀奇,如今在全台許多學校已成日常。這背後,正是行政院在2021年底啟動的「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規劃四年投入200億元、購置61萬台載具,搭配內容、網路與大數據三大支柱的政策,目標是讓每個班級都連得上網,讓每個孩子手上都有學習載具,讓數位學習不再只是口號。偏遠區學校優先配發一人一機,非偏遠則依班級數六分之一比例配發,並同步提升學校網路頻寬與補充無線設備,盼讓教材更生動、教學更多元,也縮短城鄉差距。

  計畫上路後,教育部整合載具管理(MDM)系統,把教學APP派送、使用數據蒐集、阻擋不當網站等納入平台統一管理,並推出教師增能課程與輔導機制,讓平板真正進入日常教學。在「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專屬網站上,也持續更新數位教材、BYOD(註1)與THSD(註2)指引,以及載具與校園網路升級進度,成為第一線教師隨時可取用的資源中心。

  然而走進教學現場,現實比藍圖複雜得多。網路升級與平板進校園不難,真正的挑戰是教學節奏的調整、平板的維護與分配,以及日常使用「誰管登入、誰來收機、誰負責設定」。2024下半年,有媒體與地方議會指出部分學校面臨「使用率」壓力:每月使用率需達到一定門檻,老師笑稱自己變成「平板開機員」。平板推車在班級間流轉,每換一班就得登出、重設,原本連貫的教學時間被切碎、打亂。

  對此,教育部回應,除協助排除硬體操作問題,也會持續協助提升教師的數位教學能力。截至2024年9月,全國已有17.38萬名教師完成A1與A2基礎課程培訓,達到 88.7% 的覆蓋率。

  「引入科技載具不是目的,學習才是。」數字成效令人振奮,但教師社群與專題報導不斷提醒,若沒有清楚的課程設計與持續的師培支援,科技可能反而加重班級管理的負擔。政策的資源與動能是真實存在的,預算、載具、無線AP、頻寬、大數據平台逐步到位,監察院也持續追蹤,要求在「看得到設備」之外,更要「看得到學習」。下一步,除了確保網路穩定與載具維運,更關鍵的是課程設計能否落地、教師的數位教學能力能否跟上,以及數據能否反映真實教學現況。唯有當這些螺絲一顆顆鎖緊,平板才能從單純的科技載具,真正成為推動數位學習的助力。

註1:學生自攜載具到校上課學習(Bring Yours Own Device,簡稱BYOD)
註2:學生攜帶載具回家學習(Take-Home Student Device,簡稱THSD

 

從「班班有鮮乳」到「生生喝鮮奶」

  2024年,中央政府宣布推動「班班有鮮乳」,希望鼓勵臺灣學童喝國產鮮乳,同時支持酪農、補鈣與融入食農教育,計劃原訂每週由學校供應兩次鮮乳。然而同年9月上路後,真正拿到鮮奶的學校僅約四成。農業部坦言成效不如預期,並表示「各校無意願可不參與」,但須繳回補助。第一線校長與教師團體批評,決策過程缺乏與現場的充分溝通,責任也被切割給學校端。

  政策立意雖佳,規劃卻不夠完善,反而加重了學校的行政負擔。爭議包括:冷鏈設備不足、倉儲與分送的人力成本,以及是否改供保久乳或其他含鈣乳品等。此外,政策下的保久乳每瓶14元、鮮乳16元,價格過低,業者沒有利潤自然不願配送,也影響到未得標的小農鮮乳與既有羊乳產業。中央曾考慮改以「鮮乳兌換券」方式續辦,但此模式同樣存在爭議,例如廠商供應學校乳品規格與市售不同、兌換後可能非學童本人飲用,甚至鮮乳券被轉售等,皆為執行困難之處。

  11至12月間,負評持續延燒。媒體與評論指出,缺乏完整冷鏈配套與地方彈性,讓老師成了「搬奶工」,還需兼顧教學。政策從規劃到執行過於倉促,老師被動配合,卻要背負責任與直面家長質疑。2024年12月19日,行政院宣布「下學期起停辦」,地方政府與供應商措手不及,部分縣市則宣布自辦或續辦。

  中央喊停後,臺北市改以地方財源與通路合作接手,2025年4月啟動「鮮奶週報—生生喝鮮奶」,擴展到公私立幼兒園與國小,結合數位卡證於配合的超商、量販店兌換,減輕學校行政負擔。台北市教育局並製作Q&A說明適用對象與兌換規則,完成從「校園配送」到「通路兌換」的執行模式轉換。

  回顧此案,中央版「班班有鮮奶」的政策目標(營養、食農教育、產業支持)具正面想像,但在全國同步招標、配套供應鏈、學校人力與家長期待管理上準備不足,導致推動期短、爭議多。地方版如北市的「生生喝鮮奶」則試圖以數位卡證加上通路兌換分散配送壓力,並擴大適用對象,成為一條可行的新路徑。後續此政策是否能走得長遠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兼顧營養教育而非僅是「兌換一瓶乳品」的福利措施、是否真正達成在地乳品與學童健康雙贏,以及如何縮小不同縣市在財源、通路覆蓋與公平性上的落差。

身心調適假:讓高中職學生心理需求被看見的起點

  「今天真的沒有力氣去學校,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說。」這句話,或許是很多高中職學生心裡的聲音。面對密集課業、升學壓力、青春期的自我拉扯,當一切變得太滿、太重,能不能單純地請個假,讓自己好好休息?

  2022至2023 年間,教育部開始進行高級中等學校學生身心調適假之研議,並於2024年3月起依各校意願開放高級中等學校試辦,同年8月1日正式實施。身心調適假制度,讓學生得以在非疾病、非特殊事故下,基於心理與情緒需要,每次以半日或一日為單位請假,每學期合計不超過三日。除應出具家長或實際照顧者同意之證明外,無需檢附其他證明,並依學校規定完成請假程序即可。

  這項政策是台灣學生請假制度的一大進步。過去,學生只能以「生病」或「家庭因素」請假,卻無法明說:「我只是太累了。」身心調適假的出現,讓「心理休息」不再是無法啟齒的藉口,而成為被制度承認的正當需求。它也反映出教育系統正逐步從成績導向,轉向更注重心理健康與自主學習的價值。

  實際上,高中職學生申請身心調適假的比例偏低,儘管制度設計上不需附上診斷證明,學生在申請時仍面臨許多心理與人際壓力。常見障礙包括:須取得家長同意、害怕遭到約談或輔導處理,以及部分教師與同儕的不理解。有些家長認為「只有生病的人才會請假」,對身心調適假存在誤解,也擔心會留下紀錄。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此假別認識不足,可能在學生申請時表現冷淡,或於請假後過度關注,使學生感受到不必要的壓力。這些隱性阻力,使得學生在身心調適假的「可以請」與「敢請」之間出現了落差。

  身心調適假的出現,不只是為了讓學生請假休息,更重要的是讓那些難以說出口的情緒與壓力被看見。當心理狀況成為被制度正視的請假理由,也讓青春期的煩惱、理不清的焦慮,有了浮上海面的機會。真正的重點,不是請了幾天假,而是學生的心理需求,能不能被聽見與理解。

大專院校的「心理假」:讓壓力浮上表面的喘息機制

  「今天真的不想出門,但我說不出原因。」這或許是許多大專院校學生的心聲。課業壓力、打工與實習、同儕關係、未來的不確定感,常讓人身心俱疲,卻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請假。

  在臺灣,高中職的「身心調適假」雖是近年的新政策,但「心理假」在大專院校端其實更早啟動。2022年,在教育部倡議推動下,國立中山大學率先響應並落實心理假制度,之後多所院校陸續跟進。2024年10月,教育部進一步發函全國大專校院,提供心理假參考指引:每學期最多三天、每次以半日或一日為單位,不需附診斷證明,學生只需依校規完成請假程序即可;若超過天數,系統會通知導師或學輔中心啟動關懷。

  教育部統計,截至2024年底,已有約127所大專校院響應並正式設置心理假制度。雖然制度正逐步擴展,實際的使用比率卻不高。有調查顯示,高達96%的受訪學生都知曉並支持心理假,但僅約7.5%曾實際申請過心理假,其中以醫藥衛生與社會科學相關科系最常申請。

  制度設置背後的推力,是青年族群壓力與心理困擾的普遍化。衛福部資料顯示,15至30歲年輕人自殺率持續攀升,校園心理資源卻仍有限。心理假的設立,讓「休息」不必再假借身體生病或家庭因素,也承認心理健康是學習與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申請過程中,學生仍可能面臨來自人際與文化的壓力:擔心被質疑動機、害怕師長或同儕的誤解、顧慮是否會影響成績或評價。有些師長雖支持制度,但在實務上仍會下意識追問請假理由,使學生難以自在表達。

  心理假的意義,象徵著教育系統對情緒與心理需求的正視。當學生覺得累、需要停下來時,可以被制度包容,能夠感受到被理解,不必再用其他理由包裝自己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