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蔡襄(1012年—1067年[1]),字君謨,號莆陽居士,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人。北宋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其書法主要學習晉唐的王羲之、顏真卿和柳公權,在當時即被歐陽修、蘇軾等人推為「本朝第一」。人們將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蔡襄出身農家,母親為儒士之女,她教育蔡襄要成為高風亮節的人,他也不負母望,在朝擔任諫官、史官,督促皇帝;也曾跟歐陽修、范仲淹共同推行「慶曆新政」,讓朝政面目一新。
蔡襄認為學書法應從楷書入手,必須掌握紮實的楷書功底,才能在行草書中游刃有餘。因此,他的楷書作品力厚骨勁,端莊遒勁,每一筆都顯得穩健而充滿力量。
字體結構上繼承了晉唐書風的法則,字形均勻,講究平衡,並展現出一種靈動且自然的美感。他的行書和草書作品也多次被後人讚賞,行筆快速、流暢,一氣呵成,極少見到猶豫和修飾的痕跡,展現了他高超的筆法控制力。此外,蔡襄在用筆上的一大特色是他自創的“飛草”書法。這種書法結合了章草和飛白書的特徵,用筆既靈動又洒脫,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
總體來說,蔡襄的書法風格在結構和用筆上融合了傳統晉唐的法度,又加入了個人獨創的技法,形成了端莊、穩健且不失靈動的書法風格。雖然他的書法受到前人的影響較大,難以形成完全自成一家的風格,但其用筆的熟練和結構的嚴謹性仍為他贏得了後世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