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格式
資訊流通、再創利用。
允許大眾自由採用資料,保持知識流通,降低技術障礙限制。
Open Formats 是一種資料儲存與交換的標準,允許任何人自由閱讀、使用與實作,避免被特定的專有技術鎖定。無論是文件、圖片、影音或資料集,採用開放格式可確保資訊能長期保存並跨平台存取,讓知識的流通不受技術障礙限制,促進資料的可重用與再創造。
關於開放格式
想做的事情是,提供一類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複製、研究、修改和分發的,尊重閱教者自由的書籍。找出一種導入成本、維持成本以及轉移成本都合理的推廣方式。
起源
在電腦發展的早期,不同公司設計的檔案格式常常只能給自家產品使用,而且格式的設計規格不公開。這就像某家餐廳的菜單只能用他們自己特製的餐具吃,一旦換成別家的餐具就「吃不到」。導致檔案常常因為格式不相容,無法在不同電腦或軟體間開啟。為了讓資料能跨軟體、跨平台自由流通,因此出現了「開放格式」的概念。
在電腦發展的早期,各家軟體公司常會設計只給自家產品使用的「專有檔案格式」,而且規格並不對外公開。這就像不同餐廳各自做了一套獨門餐具,顧客只能用他們的餐具吃菜,一旦換到別家餐廳,之前的餐具就派不上用場。結果就是,同一份檔案常常因為格式不相容,在不同電腦或軟體間無法順利開啟。隨著政府機構、標準組織與開發者意識到這種「資訊被鎖住」的問題,便開始推動開放格式讓資料能夠跨軟體、跨平台自由流通,確保相容性與長期保存。
定義
開放格式(Open Formats)是指規格與結構完全公開、且不受專利限制的檔案格式。任何人或公司都可以依照公開規格來使用、建立或讀取這種格式,不會被單一廠商壟斷,也不存在隱藏的授權費用。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能清楚知道它的「做法」,不必付專利費或購買特定軟體就能開啟,而且能被各種軟體支援。
開放格式有什麼好處?
就算原公司倒閉或停止支援,
別人也能用這個規格開啟資料。
方便不同國家、不同機構間交換資料。
不用為了開啟檔案
買特定軟體或付額外費用。
常見迷思
開放格式只是「規格公開」,
用它做的軟體或服務可能需要付費。
事實上,很多高品質的專業檔案格式
(例如 PDF、PNG)都是開放格式。
其實有些開放格式每天都在用,
只是使用者不知道它的名字。
例如:你每天看網頁(HTML)、
存圖片(PNG)、收文件(PDF)、
用試算表(CSV),其實都在使用開放格式。
常見的開放格式清單
文字/文件
純文字檔
用逗號分隔的資料表格檔
開放文件格式,LibreOffice等可用
適合長期保存的PDF標準
網頁的標記語言
輕量化資料交換格式
可延伸標記語言,用於資料傳輸與儲存圖片
圖片
常用於截圖、網頁圖像,無失真壓縮。
相機、手機拍照最常見的格式,
標準是公開的。
可縮放向量圖形,常見於網站的 logo、icon。
早期的動畫圖片格式,標準已公開。
影像
YouTube、網頁影片常用。
自由影片編碼格式。
音訊
無損音樂壓縮,
常見於高音質音樂收藏。
自由格式音訊壓縮,
用於部分音樂播放器與遊戲。
未壓縮音訊,廣泛支援。
音訊壓縮標準。
(2017年4月專利已到期)
通訊
每天上網時必經的傳輸協定,
本身就是開放標準。
所有電子郵件通訊都靠它運作。
行事曆事件交換格式
(Google Calendar、Outlook 都支援)
軟體
Android App 安裝檔
(格式本身是開放的,
但 Android 生態包含專有服務)
Linux 軟體可攜式封裝格式
Linux 的開放應用程式封裝與發佈格式
由 Canonical 推出的
開放軟體封裝格式
Firefox、Thunderbird
擴充套件的開放封裝格式
結語
總結來說,開放格式並不等於開源,前者是指檔案規格公開,後者則是程式碼公開,雖然兩者可以結合使用,但本質並不相同。開放格式其實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從傳送的圖片、播放的音樂到瀏覽的網頁,背後都有開放格式在默默支撐,更因為規格透明與自由流通,它們在保存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避免了未來的「數位考古困難症」,讓數十年後的人依然能開啟並理解我們今天留下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