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流通、智慧共享。

 

允許大眾自由採用資料,保持知識流通,降低技術障礙限制。

Open Source Software是以共享原始碼、自由修改與再發佈為核心精神的軟體模式。讓使用者不只是消費者,也是貢獻者;不論是改進功能、修復錯誤或本地化翻譯,都能透過協作讓軟體更完善。這種模式不僅提升透明度與安全性,也促進技術社群的成長與創新。

 

開放軟體有什麼好處?

 

透明

 

程式碼完全公開,所有人都能檢視並驗證,確保不存在惡意功能。

 

安全

 

因為有眾多開發者參與檢查,安全漏洞更容易被及時發現與修補。

 

可改進

 

任何人皆可提出改進或修正錯誤,使軟體持續優化與成長。

 

可改進

 

任何人皆可提出改進或修正錯誤,使軟體持續優化與成長。

 

避免鎖定

 

不會因開發公司倒閉或停止更新而失去使用權或維護途徑。

 

常見迷思

 

開源=免費?

 

不一定,開源是「程式碼公開」,不是「不用錢」。開源軟體可以免費,也可以賣服務、技術支援或進階版本。

 

開源比較不安全?

 

其實相反,因為公開透明,反而比較容易被檢查出問題。

開源只能工程師用

 

其實有不少開源軟體,已經被「一般使用者」廣泛使用,甚至可能你已經在用但沒特別注意它是開源的。例如:日常用的軟體 Firefox、VLC Media Player、 7-Zip…等,都是開源軟體。

 

 

開源/開放格式/開放軟體比較表

 

開源軟體不等於自由軟體:

兩者常有重疊

自由軟體強調的是「使用者的自由權利」。

開源軟體則更強調「開放帶來的技術與商業好處」。

 

 

世界級的成功案例 

  • Linux:支撐了全球大部分伺服器和 Android 手機(Android 的底層是 Linux 核心 (Linux Kernel))
  • Apache HTTP Server:最早、最重要的網站伺服器軟體之一
  • Python:廣泛應用的開源程式語言

開源軟體也能賺錢

很多公司用「開源核心+收費服務」的模式,例如: Red Hat 提供 Linux 發行版與企業支援服務。 

 

常見的開源軟體

自由軟體運動的起源 小故事

Richard Stallman

自由軟體基金會創辦人

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麻省理工學院(MIT)人工智慧實驗室裡,有一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Richard Stallman,以及其他工程師們,共用一台連接PDP-10電腦(當時流行的大型主機)的大型印表機。但這台印表機常常卡紙,讓列印的進度受阻。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實驗室的工程師們曾修改印表機的驅動程式,當印表機卡紙時,它會自動發送通知給所有正在等候列印的人:「印表機卡紙了,請處理一下!」這個「社會性小黑客」的巧思,讓列印工作不再積壓,非常實用。

不過,當實驗室後來換成新的Xerox 9700雷射印表機時,Stallman發現這台印表機的程式碼是閉源(proprietary)的,因此他無法查看或修改,也就無法重現原本那個方便的功能。這種無法控制與改良工具的經驗,讓他強烈感受到閉源軟體的侷限與不公平,成為他日後推動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和GNU專案的關鍵動力。

在1983年,Stallman正式提出GNU專案(GNU’s Not Unix),目標是打造一個完整、自由且開放的作業系統。而一切正是從印表機的卡紙事件開始萌芽的。

自由軟體基金會誕生

 

1985年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成立

  •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 成立初期的主要收入來自販售 GNU 軟體的磁片與手冊(因為即使是自由軟體,販售複本仍合法)。
  • 制定了 GNU 通用公共授權(GPL,確保任何人修改 GNU 軟體後,仍必須開放原始碼給下一位使用者。
  • 推廣「自由軟體四大自由」:

          1.自由使用

          2.自由研究與修改

          3.自由散布副本

          4.自由改良並分享

  • GNU 與 Linux 的關聯:

          1.GNU 專案開發了許多關鍵工具(編譯器 GCC、文字編輯器 Emacs 等)。

          2.不過長期缺少一個自由的核心(Kernel)。

          3.1991 年,Linus Torvalds 發布 Linux 核心,與 GNU 工具結合成為我們今天熟知的 GNU/Linux 系統。

          4.Stallman 強調應稱作「GNU/Linux」而不是單純「Linux」,因為少了 GNU 的工具,Linux 無法成為完整系統。

 

 

Richard Matthew Stallman 生平故事

出生:1953 年 3 月 16 日 (雙魚座)。

出生地:美國紐約。

從小就展現出數學與邏輯上的天賦。

雖然在哈佛大學主修物理,但在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工作時,開始深度接觸電腦。

 

黑客精神與自由軟體運動

  • 1970 年代,Stallman 是 MIT AI 實驗室的駭客(Hacker,指的是技術愛好者,不是惡意駭客)。
  • 當時實驗室有一種「共享程式碼、互助改良」的文化,他深受影響。

 

1980s:自由軟體運動的起點

1990s:GNU 與 Linux 的結合

2000s:自由與開源之爭

2010s:爭議與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