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沒有想到安祿山會叛亂,軍事上毫無準備,當叛亂的戰鼓震動大明宮的時候,他才匆忙佈置防禦。一時間大唐王朝狼煙四起,戰火瀰漫,百姓逃亡,生靈塗炭。此時,懷有安邦治國之志的李白希望自己能向皇帝獻上滅胡之計,拯救危亡的局面,於是攜妻子宗氏奔赴長安,同時派門人武諤奔赴東魯照顧自己的子女。在北行的途中,李白寫下《奔亡道中五首》,記錄了人們在戰爭中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的哀痛及自身的處境。
賞析
第二首詩這裏化用了崔駰(字亭伯)和李陵的故事。崔駰為幽州從事時,諫刺史不要與燕刺王通,後來刺王失敗了,崔駰被提拔為侍御史。後來竇太后臨朝,他與竇憲不合,被竇憲排擠,讓他“出為長岑長”,他認為太遠了,就不去就任。這就是李白所説的“亭伯去安在”。李陵是漢將,與匈奴戰,失敗了,投降匈奴。李白寫這兩個人的故事,反映了李白內心的複雜性。
亭伯是逃避的,李陵是投降的。李白是想逃避呢,還是想投降?只能留給人們去思考。李白這次奔走的目的地是長安。雖然自己所面臨的情勢萬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夠儘快到達長安,覲見玄宗,獻上自己的滅敵大計。但是,還沒等李白到達長安,戰爭形勢已經發生了急劇的轉變。李白在路上也不得不換上胡衣,這正説明了當時形勢的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