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與前詩《九月十日即事》或爲同時之作。約作於寶應元年至廣德元年(762—763)間。龍山,在當塗縣。《元和郡縣誌》江南道宣州當塗縣:“龍山,在縣東南十二里,桓溫嘗與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賞析
此詩與《九月十日即事》同作於安徽當塗,此時李白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心情比較沉鬱。
在詠菊詩中,“龍山之會”、“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這個典故與自己的龍山之遊緊密結合在一起抒發了內心的失意憤懣、曠達灑脫的複雜感情。
在重陽節之際,詩人登上了當塗附近的名勝之地龍山,與好友痛飲菊花酒,借吟詩來傾瀉胸中之情。
李白一生浪漫灑脫、不拘名節,但實際上又對功名事業念念不忘,呈現出比較矛盾的心態。在登龍山之際,聯想起這裏曾經上演過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暫時忘卻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風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達了對名士的嚮往和對自然的熱愛。詩的最後一句“舞愛月留人”,巧妙地將月亮擬人化,以“月留人”收尾,顯得生動別緻,表面上是說月亮挽留詩人,而實際上是詩人留戀這脫俗忘塵的自然之境,不願割捨而去。
在詠菊詩中,“龍山之會”、“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這個典故與自己的龍山之遊緊密結合在一起抒發了內心的失意憤懣、曠達灑脫的複雜感情。
在重陽節之際,詩人登上了當塗附近的名勝之地龍山,與好友痛飲菊花酒,借吟詩來傾瀉胸中之情。
李白一生浪漫灑脫、不拘名節,但實際上又對功名事業念念不忘,呈現出比較矛盾的心態。在登龍山之際,聯想起這裏曾經上演過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暫時忘卻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風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達了對名士的嚮往和對自然的熱愛。詩的最後一句“舞愛月留人”,巧妙地將月亮擬人化,以“月留人”收尾,顯得生動別緻,表面上是說月亮挽留詩人,而實際上是詩人留戀這脫俗忘塵的自然之境,不願割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