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字畫的演變過程,從已知最古老的甲骨文書寫系統,一路到「篆、隸、草、楷、行」等不同書寫形式,書法豐富多變的表達空間與秉意直抒的創作特點,讓這類原屬於傳統士人的藝文雅趣,與水墨畫一同被歸類為華人藝術的濫觴。
出土自商朝晚期王室的甲骨文,被視為中國、東亞地區最早出現系統性文字的書寫符號,隨後周代金文更為其新增字體、書寫規範;至秦代征服六國,經宰相李斯整理、統一各國文字為大小篆書體後,成為現代書法字體的雛型。
而漢朝之後出現的隸書體,則成為日後草書、行書、楷書的書寫字形、字樣的變體根源,其中又以行、楷最為常見,散見於碑文、字帖與各式官私文件、器物中;草書則多被用作藝術創作形式,流傳至今。

篆書

篆書包括大篆及小篆,小篆是相對於大篆而言。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將六國使用的文字改為小篆(秦篆),而戰國或以前的篆書都屬於大篆。
代表人物:李斯

隸書

隸書最明顯的特色就是橫劃中的起筆有如蠶頭,收筆有如雁尾,字形扁方,給人以飛揚之感。到了漢代時公文書信上幾乎都用隸書書寫,東漢刻碑也是多用隸書。隸書的出現,結束了近兩千年的古文字,開啟了以美化為目的的書法藝術新紀元。
代表人物:蔡邕

名字

行書

行書在東漢末年即已形成,至東晉時可謂極盛時期。由於行書介乎楷書和草書之間,它比工整的楷書自由,比率性的草書易認,所以被廣泛應用。
但是行書雖然書寫自由,但並不是隨便可以寫好,必須練好楷書為基本功才能寫好行書。王羲之是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人物,他的《蘭亭序》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唐代行書也很流行,其中以顏真卿《祭姪文稿》被評為天下第二行書。

王羲之 蔡襄 蘇軾 董其昌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真書”,是指端整的字體。楷書由隸書直接演化而來的正規字體,它把隸書的“蠶頭雁尾”變為平直,字由扁平改為方正。楷書開始萌芽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唐代時最為鼎盛。這種字體一直通行到現在,而且是人們學習書法必須練好的基本功。

褚遂良 趙孟頫 蘇軾 顏真卿

草書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生卒不詳)說:“漢興有草書。”他所說的“草書”是章草。章草是隸書的快寫,一種便捷的書體。它保留了隸書的雁尾等特徵,但變隸書的方折為圓轉。章法上字字獨立,並不連綿。

相傳後漢張芝(東漢靈帝、獻帝時人)脫去了章草中隸書的特色,使雁尾變為向內呼應的收筆;上下字之間的筆勢牽連相通,甚至有了字型大小攲正的自由放縱,形成所謂的“今草”。由於草書的簡化造形,使線條更自由地顯現其動感,這種線性的律動感,是欣賞草書時很重要的審美要素。

孫過庭 王羲之